德胜村:探寻社会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实践品格
德胜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地处张北县县城东10公里处,东临塞纳都自然景区,南接草原天路,西北与太子湖、黄花滩景区毗邻。2017年1月24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四九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从此,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的“致富门”,完成了从深度贫困到脱贫致富的蝶变。当老师们到达德胜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民居,一排排靓丽的光伏发电板和一行行整齐的马铃薯智能大棚。
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提到2017年前后的转变,仍然很动容。他说,“村委会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龙头,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单一产业为‘产业组合拳’,但这个转变的过程非常艰难,最主要的是村民观念转变并不容易,我们就一家一户地做工作。”在党中央关怀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德胜村借助多方投资,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将十年九旱的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让村民尝到光伏收益分红的甜头后,村子又引进了马铃薯产业,一颗微型马铃薯就能卖到4、5毛钱,小土豆变成了小金豆,为德胜村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助力。“太阳送钱、土豆变金豆”,光伏项目和马铃薯产业带动村民逐渐脱贫,加上土地流转金、低保金、粮食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转移性收入,村里贫困户人均收入逐渐远高于脱贫线。叶书记说:“产业振兴是龙头,人才和文化振兴才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此,德胜村成立了村级文联、建设特色民宿,打造观光展厅,重塑农村新文化,文化旅游项目也让村民的腰包再次鼓起来。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2018年,刚毕业的张晓明带着几个小伙伴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北时提出的“小土豆、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德胜村建立起特色微型薯基地和原种基地,每年助力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在成排的马铃薯大棚旁,他耐心向老师们介绍着他的“宝贝”小土豆,也讲述着四个青年人干事创业的故事。在今年年初张北县政协第十七届委员第二次会议上,作为政协委员的张晓明积极建言献策,他坚定认为,要“牢记委员职责,敢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出青年表率。”李延华老师说,“我打算把这些普通却优秀的年轻人的故事,运用到我的课堂上,同龄人的故事最容易产生共鸣”。于伟峰老师不断给新一代青年农民们点赞:“在田间地头、在风电车间、在乳品企业的管理岗位上......活跃着一群95后甚至00后青年人的身影,他们是河北的希望。”“今天的青年农民已然不同于父辈的模样,变化的是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新观念,不变的是他们身上依然浓厚的家国情怀。”
最令老师们骄傲的是,河北工业大学也深度参与了德胜村的乡村振兴项目。河北工业大学(张北)产业技术研究院王恩宇教授介绍说,河北工业大学开发的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技术、智能分类垃圾回收系统等已经在张北县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当地城乡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大家真切感受到河北省乡村振兴中的河北工大力量。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归根结底是因为思想创新不停滞、自我革命不停歇。德胜村脱贫致富的蝶变是河北省乃至全国乡村脱贫攻坚的缩影,是党中央在中国大地创造人间奇迹的真实写照,更是思政课阐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生动的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德胜村围绕建立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提升村民理论素养、建设特色村史博物馆等,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张青卫院长觉得,“通过对德胜村振兴模式的深入研究,一定能为推动河北省振兴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野狐岭要塞:探寻历史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深厚底蕴
发展不仅仅是绿色的,也更应是红色的,是铭记历史,也是赓续文化。站在野狐岭要塞,老师们依然可以感受到1981年人民解放军华北大演习的规模和气势。历史上的野狐岭经历了刀光剑影,抗战时期的野狐岭曾被鲜血浸染。1981年华北大规模军事演习对外形成巨大威慑力,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意义重大。
如今的野狐岭水绿山青。一座座白色风力发电机如同风车般高高矗立,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烈风已化作电能,源源不断输往华北电网,照亮千家万户。经过近几年退耕还林,野狐岭向东到崇礼的公路两旁已然是松涛阵阵、绿意盎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已深入人心。
在野狐岭“802”演习纪念馆大门墙上的8个大字:假如明天发生战争。铭记着历史,也警示着当下。“兵强盛者,国乃安;国安定者,民乃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居安思危、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在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强化对学生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努力培养有底气、有能力捍卫和平的新时代青年。”左守秋老师当年是通过报纸了解这场演习,如今实地考察,内心依然感到震撼。
“小城”不小:探寻奥运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宽广视野
“冬奥小城”河北崇礼在连绵山脉的簇拥下,与蓝天交相辉映,完美的自然环境使得崇礼之美展现无遗。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韩剑锋副院长觉得总书记这句话对讲好思政课意义重大,他认为,“不参观体验冬奥,很难把北京冬奥精神讲透、讲活”,“此次‘冬奥小城’之行对于老师们讲好北京冬奥精神十分必要。”
步入华侨冰雪博物馆,以2022年冬奥会会徽形象为原型设计的数控动态装置,将核心的“冬”字图形循环往复动态变换,依次呈现出雪上项目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单板滑雪等生动形象,突出冬奥特色,解读冰雪运动精神。在这里,老师们不但了解到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观看了历届冬奥会及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的实物、图片及影像资料,更在冰雪运动互动体验区和冬奥运动高科技产品展示区真实感受了科技冬奥的魅力。自然之美、科技之美、运动之美在这座小城交织。“在讲授奥运精神的时候,我会把我崇礼之行的照片分享给学生们,相信通过体验创设的教学氛围一定能让知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青年教师尹莎莎首次参加实践研修,觉得收获颇丰。
2020年以来,河北工业大学坚持将感知河北发展成就作为思政课教师寒暑假实践研修的必选题,引领广大思政课教师用脚步丈量河北大地,感受河北发展成就,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每天白天参观结束,老师们就结合当日的参观体会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一方面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积极分享当日收获和问题,在思想碰撞中点燃“思考的火花”,在观点激荡中共同探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时代赶考路。
德胜村:探寻社会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实践品格
德胜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地处张北县县城东10公里处,东临塞纳都自然景区,南接草原天路,西北与太子湖、黄花滩景区毗邻。2017年1月24日,农历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四九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从此,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的“致富门”,完成了从深度贫困到脱贫致富的蝶变。当老师们到达德胜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民居,一排排靓丽的光伏发电板和一行行整齐的马铃薯智能大棚。
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提到2017年前后的转变,仍然很动容。他说,“村委会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龙头,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单一产业为‘产业组合拳’,但这个转变的过程非常艰难,最主要的是村民观念转变并不容易,我们就一家一户地做工作。”在党中央关怀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德胜村借助多方投资,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将十年九旱的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让村民尝到光伏收益分红的甜头后,村子又引进了马铃薯产业,一颗微型马铃薯就能卖到4、5毛钱,小土豆变成了小金豆,为德胜村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助力。“太阳送钱、土豆变金豆”,光伏项目和马铃薯产业带动村民逐渐脱贫,加上土地流转金、低保金、粮食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转移性收入,村里贫困户人均收入逐渐远高于脱贫线。叶书记说:“产业振兴是龙头,人才和文化振兴才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此,德胜村成立了村级文联、建设特色民宿,打造观光展厅,重塑农村新文化,文化旅游项目也让村民的腰包再次鼓起来。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2018年,刚毕业的张晓明带着几个小伙伴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北时提出的“小土豆、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德胜村建立起特色微型薯基地和原种基地,每年助力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在成排的马铃薯大棚旁,他耐心向老师们介绍着他的“宝贝”小土豆,也讲述着四个青年人干事创业的故事。在今年年初张北县政协第十七届委员第二次会议上,作为政协委员的张晓明积极建言献策,他坚定认为,要“牢记委员职责,敢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出青年表率。”李延华老师说,“我打算把这些普通却优秀的年轻人的故事,运用到我的课堂上,同龄人的故事最容易产生共鸣”。于伟峰老师不断给新一代青年农民们点赞:“在田间地头、在风电车间、在乳品企业的管理岗位上......活跃着一群95后甚至00后青年人的身影,他们是河北的希望。”“今天的青年农民已然不同于父辈的模样,变化的是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新观念,不变的是他们身上依然浓厚的家国情怀。”
最令老师们骄傲的是,河北工业大学也深度参与了德胜村的乡村振兴项目。河北工业大学(张北)产业技术研究院王恩宇教授介绍说,河北工业大学开发的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技术、智能分类垃圾回收系统等已经在张北县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当地城乡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大家真切感受到河北省乡村振兴中的河北工大力量。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归根结底是因为思想创新不停滞、自我革命不停歇。德胜村脱贫致富的蝶变是河北省乃至全国乡村脱贫攻坚的缩影,是党中央在中国大地创造人间奇迹的真实写照,更是思政课阐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生动的教学案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德胜村围绕建立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提升村民理论素养、建设特色村史博物馆等,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张青卫院长觉得,“通过对德胜村振兴模式的深入研究,一定能为推动河北省振兴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野狐岭要塞:探寻历史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深厚底蕴
发展不仅仅是绿色的,也更应是红色的,是铭记历史,也是赓续文化。站在野狐岭要塞,老师们依然可以感受到1981年人民解放军华北大演习的规模和气势。历史上的野狐岭经历了刀光剑影,抗战时期的野狐岭曾被鲜血浸染。1981年华北大规模军事演习对外形成巨大威慑力,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意义重大。
如今的野狐岭水绿山青。一座座白色风力发电机如同风车般高高矗立,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烈风已化作电能,源源不断输往华北电网,照亮千家万户。经过近几年退耕还林,野狐岭向东到崇礼的公路两旁已然是松涛阵阵、绿意盎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早已深入人心。
在野狐岭“802”演习纪念馆大门墙上的8个大字:假如明天发生战争。铭记着历史,也警示着当下。“兵强盛者,国乃安;国安定者,民乃富。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居安思危、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在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守好立德树人主阵地,强化对学生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努力培养有底气、有能力捍卫和平的新时代青年。”左守秋老师当年是通过报纸了解这场演习,如今实地考察,内心依然感到震撼。
“小城”不小:探寻奥运资源以彰显大思政课宽广视野
“冬奥小城”河北崇礼在连绵山脉的簇拥下,与蓝天交相辉映,完美的自然环境使得崇礼之美展现无遗。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韩剑锋副院长觉得总书记这句话对讲好思政课意义重大,他认为,“不参观体验冬奥,很难把北京冬奥精神讲透、讲活”,“此次‘冬奥小城’之行对于老师们讲好北京冬奥精神十分必要。”
步入华侨冰雪博物馆,以2022年冬奥会会徽形象为原型设计的数控动态装置,将核心的“冬”字图形循环往复动态变换,依次呈现出雪上项目高山滑雪、跳台滑雪、单板滑雪等生动形象,突出冬奥特色,解读冰雪运动精神。在这里,老师们不但了解到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观看了历届冬奥会及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举办过程中的实物、图片及影像资料,更在冰雪运动互动体验区和冬奥运动高科技产品展示区真实感受了科技冬奥的魅力。自然之美、科技之美、运动之美在这座小城交织。“在讲授奥运精神的时候,我会把我崇礼之行的照片分享给学生们,相信通过体验创设的教学氛围一定能让知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青年教师尹莎莎首次参加实践研修,觉得收获颇丰。
2020年以来,河北工业大学坚持将感知河北发展成就作为思政课教师寒暑假实践研修的必选题,引领广大思政课教师用脚步丈量河北大地,感受河北发展成就,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每天白天参观结束,老师们就结合当日的参观体会开展专题学习研讨,一方面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积极分享当日收获和问题,在思想碰撞中点燃“思考的火花”,在观点激荡中共同探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时代赶考路。